南国都市报11月15日讯(记者 王洪旭)11月15日是世界慢阻肺日。立冬以来,海南气温持续偏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进入高发期,不少因“慢阻肺”疾病引起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患者到医院就诊。那么,慢阻肺有哪些危害?该如何科学防治慢阻肺呢?11月15日,记者采访海南省呼吸内科专家,为大家支招。
“秋冬季天气渐冷,冷空气对呼吸道黏膜不断刺激,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相关疾病,慢阻肺进入高发期。”海南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董文教授表示,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由于气道长期存在慢性炎症,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容易收缩痉挛,造成气管阻力高,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
在海南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病房,记者见到不少慢阻肺患者正在进行输液、雾化吸入或吸氧等治疗。
董文教授介绍,慢阻肺不仅发病率高,还具有进行性、不可逆特征。其中,慢阻肺急症加重不仅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还会给肺功能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在日常接诊中,有些患者一开始只是存在持续咳嗽、咳痰、呼吸不畅等症状,急性加重后,连穿鞋、散步这些简单的活动都喘个不停,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董文教授强调,通过药物等规范化治疗能延缓肺功能退化、减少急性加重和住院次数。据《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指出,对于有急性加重高风险的慢阻肺患者,应尽早使用三联药物帮助其提高肺功能。同时,使用免疫调节药物或可以提高慢阻肺患者的呼吸道免疫力,从而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