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2年02月21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冲浪、潜水……海南这些运动冬奥期间意外“抢镜”~~~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冲浪、潜水……海南这些运动冬奥期间意外“抢镜”

浪尖上的机遇与烦恼

游客在三亚后海学习冲浪。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看似与冰雪运动毫无关系的海南竟因为两大冬奥顶流多次冲上热搜榜。

  冬奥冠军谷爱凌在社交媒体发布vlog直言特别想去海南。另一位冬奥冠军苏翊鸣的抖音号也记录着他在三亚冲浪的身影。

  凭借四季温暖如春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海南成为多支国家队、省队的冬训胜地。马拉松、帆船帆板、冲浪、拳击……近年海南也成为各大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游客冲着冲浪潜水、跳伞蹦极、漂流骑行等来到海南,“体育+旅游”正成为海南旅游业态的新热点。

  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海南做好准备了吗?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周静泊

  机遇

  冲浪、潜水、跳伞……

  海南体育旅游站上“风口”

  上海姑娘小颜今年在海南过了个“乘风破浪”的春节。

  作为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这已经不是小颜第一次来海南冲浪了。考虑到春节旺季三亚后海肯定非常热闹,她把这次冲浪之旅的目的地定在了一个“非主流”的地方——陵水香水湾。“这里浪好,沙滩细腻,人也少,不会像‘下饺子’一样。”她说。

  家住海口的罗子翟今年春节假期也和家人一起“打卡”了石梅湾、日月湾、后海等海南几大热门冲浪点。自从去年8月她在日月湾初次体验过冲浪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项刺激又自由的运动。短短半年间,她就跑了四趟日月湾,不为别的,只为冲浪。

  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像小颜和罗子翟这样为冲浪奔赴海南东南海岸的人成千上万。近年来,到海南潜水、跳伞、蹦极、玩滑翔伞的游客连年递增,体育旅游已成旅游消费新热点。

  在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看来,海南体育旅游“火出圈”并非偶然。据他分析,海南地处热带,长夏无冬,空气清新,又有山地、雨林、沙滩、海洋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年适合开展海陆空体育健身运动。海南也是一个旅游大省,潜水、马拉松、高尔夫等等“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业态在海南已存在二十余年。此外,随着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消费处于转型升级期。“现在Z世代正成为旅游消费的主体,他们更注重旅游生活的参与感、体验感,更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旅行体验,这几年各种极限运动、户外露营都成了时尚潮流,体育旅游迎来‘风口’。”王健生说。

  烦恼

  “野教练”不少,一节冲浪课9.9元?

  相较于迅速扩大的市场需求,海南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体育旅游发展是否能跟上步伐?

  去年在三亚后海的冲浪之行,给小颜留下的印象“喜忧参半”。喜的是冲浪氛围感好,当地民宿选择多,丰俭由人,但旺季民宿价格溢价偏高,此外专业正规的教练不好找。

  已经在日月湾上过15节冲浪课的罗子翟对教练的教学水准十分满意,但和日月湾优质的浪比起来,当地的基础配套设施显得逊色不少。

  “每天冲完浪,我们都要去附近的田新村‘觅食’。”她说,日月湾的民宿良莠不齐,除了冲浪以外,没有太多可供娱乐消遣的地方,住的时间久了难免无聊。

  关于海南冲浪产业发展的美中不足之处,身为从业者的胡辰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016年至2018年间,胡辰凯一直“驻扎”在三亚后海冲浪,2018年后他“转战”万宁日月湾。去年,他在日月湾开了间冲浪集合店,希望能让更多人爱上冲浪文化,爱上海滩文化。

  在他眼里,后海的冲浪业已经出现了恶性竞争的苗头。“在后海,你甚至可以找到9.9元一节冲浪课的店。”胡辰凯告诉记者,后海地处海湾之内,浪况较小,新手上手比较容易,这也意味着许多水准不够的人也能当教练。低价课的存在,挤占了真正靠专业技巧授课的冲浪店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当地的口碑。

  胡辰凯认为,从短期来看,海南需要规范冲浪行业管理,通过设立执业资格考评体系等方式解决教学人员质素参差不齐的问题。长远来说,海南应该建设成熟的配套、浓厚的冲浪文化氛围,打造爱好者逐浪的乐土,这才是长久之计。

  小、散、弱,潜水业之“困”浮出水面

  不仅是冲浪,海南的潜水产业也面临类似的困境。

  据王健生回忆,潜水进入海南市场已有约20年的历史,但可惜的是,在当时以观光游为主的海南旅游市场,潜水多作为景点观光游的“加点”项目,沦为价格虚高、弥补观光游削价竞争的牺牲品,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不过,在体育旅游成为风口的现下,海南的潜水业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但“重生”之前,仍有障碍需要扫清。潜水教练思行已有10年从业经历,曾在东南亚、香港、深圳等地任教。“无论是水底的生态环境,还是产业配套,在全国范围来看海南算是好的。因为疫情,大家出不了国,就都到海南来了。”他告诉记者,目前海南潜水主要还是面向观光体验的游客,而非潜水爱好者。例如蜈支洲岛、亚特兰蒂斯等景区,承接旅行团生意,客源稳定,接待潜水爱好者这类“散客”的独立潜店这两年虽然多了一些,但利润空间有限,与国外潜水行业的生态截然不同。这或多或少也与国内开设独立潜店手续复杂、门槛较高有关。

  “除了工商执照,开潜店需要办理的海域使用证、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许可等比较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他说,相较于国外潜水产业成熟的海岛来说,海南现在提供的配套服务也不够齐全,尤其是出海的硬件。比如潜水出海的船只使用还存在“灰色地带”,正规的潜水船较少,潜店往往会租快艇出海,稍有风浪就容易晕船呕吐,部分经营者还会租借渔民的渔船出海,存在安全隐患,发生事故后追责也不容易。在性价比方面,海南潜水与东南亚相比不占优势,同等硬件条件和服务水平的船宿价格会高出数倍。

  “小、散、弱,没有形成全产业链和全消费链的闭环。”针对目前海南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王健生总结概括道。

  建议

  打造明星产品

  完善配套,延伸产业链

  海南如何与国际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留住旅客,留住这些体育运动的发烧友?王健生认为,首先要从规划入手。“在新的起跑线上、新的市场机遇面前,在旅游市场细分、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政府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把准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按市场规律行事。”王健生认为,海南应善用自由贸易港免税、免签证等特殊政策优势,加快打造国际体育旅游目的地;吸引体育赛事落地时,应以此为契机对相关产业进行系统引导规划,完善配套,延伸产业链,将“昙花一现”的赛事转化为长久的产业发展动能。

  三亚学院体育学院教授张善斌表示,“在开发海南体育赛事旅游产品过程中,要时刻把握‘文化体验’这一核心,基于海南赛事资源和旅游禀赋,把碎片化的赛事旅游产品进行系统整合,打造出明星产品。”他建议海南可结合赛事特质,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开发个性化的体旅产品,将海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赛事文化相融合,开发出如竹竿舞大赛等趣味赛事,可以为游客带来多重文化体验,这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不过,张善斌也认为高新科技与人才是智能化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助推器,海南在依托自贸港人才引进政策招才引智时可注重培养赛事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进一步推进体育赛事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此外,还应依托信息化、大数据的优势进行旅游管理及综合效益评价,并充分考虑全域旅游各主体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收益分配和补偿机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冲浪、潜水……海南这些运动冬奥期间意外“抢镜”~~~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时政要闻
   第003版:2022防疫关切事
   第0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05版:城事播报
   第006版:城事播报
   第007版:南国热线
   第008版:一起向未来聚焦2022北京冬奥会
   第010版:一起向未来聚焦2022北京冬奥会
   第011版:新海南观察
   第012版:特别关注
   第013版:专题
   第014版:南国好彩
   第015版:南国好彩
   第016版:习作
浪尖上的机遇与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