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优秀教育人才来琼助力。据统计,“4·13”以来,我省共引进各类人才18.9万人,其中教育人才占比近10%。各类教育人才为深化海南教育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引才有道,打造“强磁场”
为了给引进人才提供广阔舞台,“4·13”以来,省委、省政府倾注心力,不断构建、壮大教育系统引才“强磁场”。
建好强基——全力创建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三亚崖州湾科教城、海口桂林洋教育园区三大平台“组团”布局,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布局搭建平台,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聚焦刚需——中小学阶段重点实施的“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是建省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经费最多、待遇最优的基础教育引才工程,面向全国引进了300名“火种”型优秀校长、教师,75.33%以上到教育薄弱地区任职任教。
打造品牌——依托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冬季小学期”“银发精英”“旺工淡学”等项目构筑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邀请了700多位国际国内“候鸟”专家学者来琼授课、讲座,受益学生达10万余人次……
育才有路,建好“蓄能站”
2019年,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开始全力推行旺季工作、淡季学习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费用全额补贴,帮助他们提升学历、学习专业知识。项目启动后,当年就有3126人享受到该项优惠政策;2020年又有7185人报名参加,招生范围覆盖到全省19个市县,让更多基层旅游业工作者有机会走进职业提升的“蓄能站”。
为充实专业对口的自贸港建设“后备军”,2019年全省高校新增18个本科、42个高职高专专业,涉及大旅游、大健康等自贸港重点产业。为夯实海南教育改革开放基础,全省中小学建立省特级教师工作站、省级卓越校长(教师)工作室100个,培养了中小学省级骨干校长、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00多名;中职学校评选出180名省级中职骨干教师,建设了23个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工作室;高等学校实现本土培养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零的突破”……各级各类教育均打造了一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用才有方,把好“风向标”
“我们以用才的‘风向标’来强化目标管理。人才用得好,才能确保人才留得住。”儋州市第二中学校长高澄清所说的“风向标”,指的是该市建立的以目标考核为主的人才管理机制——让引进人才担任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职务,同时明确任期内的目标责任,切实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不仅是在儋州,海口、琼海、文昌、东方等多个市县以及高校,对于引进的优秀校长、教师、科研人员都有着明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让“有为者有位”,把优秀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截至目前,海南已面向全国组织了两批“县管乡用”基层教育人才公开竞聘和紧缺学科教师招聘,962名基层教师到岗到任,其中从全国公开竞聘来的高层次教育人才达128人。除正常的工资之外,到岗教师还按每月1500至1万元不等的标准享受“县管乡用”优秀教育人才特殊津贴。
留才有为,提供“香饽饽”
如今的海南,一个个覆盖工作、学习、生活的人才优质规范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一件件涉及衣、食、住、行的“实事好事”不断落实。
在琼中,该县两年来面向全国合计竞聘农村基层教育人才68人,每人每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1万元;竞聘农村特级教师5人,每人每月发放6000元—8000元补贴;竞聘农村省级骨干教师56人,每人每月发放4000元—6000元补贴。
除了为人才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优厚薪资待遇,海南还创新精准服务机制,不断满足引进人才子女教育需求——
出台有关政策,做好引进人才子女入学工作,简化中小学生转学手续;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为杰出人才直系亲属等协调解决优质中小学就读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各市县继续推进“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为海南教育植入“优质基因”。目前,全省已有31所大中小学和培训机构可以接收外籍学生就学。
□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通讯员 周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