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成果是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颜光美课题组独立完成并具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已于2014年10月7日在著名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
全球癌症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现有的治疗手段远远未能满足临床需求。颜光美教授课题组发现,M1病毒是一种从中国海南岛蚊子身上分离得到的天然病毒。整体动物实验表明,经尾静脉注射的M1病毒能显著富集在肿瘤组织并抑制肿瘤生长,正常器官则不受影响。除细胞水平及动物实验之外,课题组还使用临床标本离体活组织培养模型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新型溶瘤病毒的有效性和特异性。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工作还证明了M1病毒作用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即锌指抗病毒蛋白(ZAP)在部分肿瘤中的低表达与M1病毒溶瘤效应相关。这个发现为精准的临床用药和实施个体化疗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也会极大地增加未来临床试验取得成功的机会。
该研究成果对阐明新型天然溶瘤病毒M1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和研发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距临床应用仍有一段距离。
延伸阅读
追根溯源
天然克癌病毒
50年前来自海南
据颜光美课题组的博士生林园透露,M1病毒于1964年,由中山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在海南岛研究蚊子虫媒传播病毒时,从库蚊中分离得到。2004年左右,颜光美课题组开始研究该病毒,2008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2014年10月6日发表第二篇论文,后者至少花费3年时间。
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刘新垣告诉澎湃新闻,由于溶瘤病毒能在细胞中的无限增殖,会胀破,把细胞溶解掉,被称为“溶瘤病毒”,所有的病毒都可以改造成“溶瘤”病毒。
林园表示,实验发现,M1病毒对体外培养的部分人类癌症细胞,抑制率高达90%;对肿瘤模型小鼠体内的癌细胞,抑制率达50%-60%。他们还对临床病例中切除下来的肿瘤组织进行离体活组织培养并用M1病毒处理,实验发现,对敏感病例的癌组织的抑制率达60%-70%。林园称,颜光美课题组对该病毒的研究目前完成的只是临床前的一部分,还需要进行包括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制剂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然后才能申请临床试验,在通过了严格的三期临床试验后才能正式上市,所以临床应用的时间很难预测,“数年时间是一定要的”。(来源:澎湃新闻)
应用前景
具有突破性意义
目前肿瘤仍依靠放化疗
对于该项研究,记者昨日也采访了多名肿瘤专家。中大肿瘤医院一名放化疗专家表示,该研究确实具有突破性意义,特别是能对多种癌细胞都产生效果,如将来能应用在临床上,就是一种更理想的治疗方法。不过该专家也表示,目前肿瘤治疗最普遍的还是依靠放化疗来杀灭癌细胞,近几年又提出整体治疗的概念,上述研究其实也是整体治疗中的一部分。
国内知名肿瘤学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表示,目前肿瘤治疗已进入了分子化治疗阶段,并逐渐走入更个性化的治疗道路,针对个体差异进行用药,其中的代表是目前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方法,“原理就是找准一个靶点进行杀灭,不像以前放化疗一大一大片杀,现在要求精确杀死细胞”。吴一龙也表示,虽然靶向治疗效果更有显著,但目前已发现的靶点仍有限,还需要更深入的分子细胞学研究。(据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