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海口6月12日讯(记者 郭丹 通讯员 钟一鸣 摄影报道)“我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海南大学副校长胡新文说。他把推动热带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作为他的崇高理想和执着追求。 创建多个重点学科 获得我省第一个理学博士点 1999年10月,胡新文从日本留学归国,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服从组织安排,于2000年5月担任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期间主持创办了生物技术、动物学、草业科学、环境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他主持学院工作11年来,考上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生物技术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全年级88名同学,有38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占43%,这在海南高等教育史是前所未有的,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莅校视察时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地说:“在这样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地方,有这样高的教学质量,实在是难能可贵。”但对他来说,却仅仅是事业的发端。 2000年,在已有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点的基础上,他主持并顺利建立了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海南省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及热带农业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依托此平台,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自主设置了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农业生物技术、植物分子遗传学、种质资源学、植物分子病理学、橡胶学、能源植物、南药学等9个新的博士点。 2001年,他全力以赴成功申报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这是全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最高荣誉,意味着该学科处在国内领先地位,也昭示着海南省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此后的2003年,他担任植物学学科的负责人。学校从1997年后曾多次申报植物学博士点,获得这个博士点是几代人的心愿。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冲刺,成功获得学校也是海南省第一个理学博士点。 担任农学院院长11年,他主持建成一个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海南省唯一的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海南省级重点学科、2个海南省重点课程、2个海南省精品课程。使博士点从1个增加到11个;硕士点从4个增加到15个;本科专业从3个增加到8个;使学院在校本科学生人数从600多人增加到近1600多人,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从64人增加到452人。并由此他个人获得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培养青年教师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师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胡新文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5年中,有20多位青年教师在他的支持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一段时间,植物教研室同时有四位教师在外攻读博士学位,为了使他们安心学习,他主动承担了他们的教学任务。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他所承担的本科植物学教学获全国高校植物学测试第一名。 短短几年时间,农学院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从2000年的1人迅速增长到3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从7人猛增至51人。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学院科研实力的提高,2010年,海南大学到账科研经费4850万元,其中农学院即达1600多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8万元。 2011年1月,他又一次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担任海南大学副校长,积极推进科研团队与科研平台建设,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使学校科研实力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目前全校已组建科研团队10个,明确了团队负责人,制定了团队管理章程和主攻科研方向。通过一年的努力,团队协同优势得到明显体现,国家级科研项目明显增加。2011年,在海南省申报科技部39个重大项目中,海南大学占13个。2012年海南省申报科技部7个高新类重大项目中,海南大学主持2个项目,参与4个项目。2011年,海南大学获国家基金项目57项。海南大学纵向科研经费从2010年4000多万元增加到2011年近7000万元。 胡新文说,海南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将致力于海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创造出色的业绩,执着探索,做一颗晶莹的水滴,做一束闪光的浪花。 人物简介 胡新文 胡新文,男,1963年3月生,湖南桃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留学回国,现任海南大学副校长、海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13年来,致力于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主持新建1个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1个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海南省重点学科、1个国家新品种培育工程中心、1个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4个本科专业、3个海南省精品课程。先后获全国科教兴国创新人才奖、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突贡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道德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系省重点学科责任教授、省优专家、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