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声大合唱”: 上涨多少才合理?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多省市已密集展开阶梯电价听证会筹备工作。此前,水价、气价调整的听证会也在各地举行。2月1日起长沙居民用水价格从每吨1.88元上调至2.58元;2月29日广州听证会讨论的两套水价听证方案,居民用水价格每吨分别比原标准高出0.7元和0.6元…… 随着今年国内通胀水平整体回落,酝酿多年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已经迎来了“窗口期”。但不绝于耳的改革声中,一些“听证会”几乎成了“涨价告知会”。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曾明确指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重点是理顺价格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涨价”。 公众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华东师大教授余南平表示,水电油气等资源性公共产品与民生关系密切,其公益性的方面如何体现和保障显然至关重要。制定阶梯价格是一种有效措施,但在导致资源价格成本上涨的因素里,哪些该由市民分担,上涨多少才合理,这些问题有待厘清。 理顺定价机制,要让公众明白定价依据是什么,调到什么程度才恰当。调查发现,缺乏成本公开、成本监审机制,已成为一些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主要障碍,只拿几套涨价方案让公众选择,这样的“操作”明显不利于改革。 抑制资源浪费: “高价”能否换来“优质”? 随着资源紧缺度提升以及环保压力加大,利用价格杠杆来抑制资源浪费,势在必行。公众关心的是,价格改革之后,企业的服务水平有多大改善?产品质量能否提升?而从目前情况看,所有听证会对于涨价的指向明确,几乎没有哪个地方,跟公众说明有关服务提升的承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认为,对于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强有力的监管,敦促其提高效率以保障民生。对于可放开领域,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实现“择优上岗”。 专家指出,资源性产品调价,目的是优化资源消耗结构,抑制浪费,从而利国利民。但绝不是为个别行业甚至企业来牟利,目前国内个别能源企业一边哭穷要求涨价、一边坐收巨额利润,是公众不能接受的。 改革关键: 稳步、公平、透明 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显示,我国现阶段将“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及“完善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可改革的节奏该如何把握? 专家指出,资源类公共产品改革必须稳步推进,前提是确保基本民生。如电价阶梯方案,保障80%以上的家庭支出不增加,仅有5%高耗能家庭指出明显增加,是比较符合保障民生、抑制浪费的宗旨。而气价、水价等调整中,研究阶梯价格方案同样非常必要。 “透明的成本是赢得消费者理解的关键。”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发展中国家资源类公共产品价格改革要形成透明的定价机制、透明的企业成本和公平有效的补贴政策。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力波认为,“水电油气属于基础类价格,其调整会对其他行业带来连锁反应,调价时要充分考量这一因素,更要谨防跟风乱涨价。”(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