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公布全国28个大中城市“烦恼指数”。28个主要城市白领普遍“比较烦”。其中,宁波最幸福,北京、广州分别排在第20、21位。(5月2日《广州日报》) 不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国仇家恨,还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怀才不遇,抑或是“有谁在月光下变成桂树,可以逃过夜夜的思念”的儿女情长。在文人骚客的作品里,烦恼从来都不缺乏笔墨。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烦恼也逐渐从个体感触发酵成为公众心态。“悲催族”也好,“年会恐惧症”也罢,职场早已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时间冲突和角色模糊,让人们不堪重负;比较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让“相对剥夺感”大行其道;互动缺失和人际关系紧张,进一步恶化了职场的生态。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让人们认识到了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对人的异化。如今,在一些地方,工作对生活的异化,不再是屏幕上的滑稽故事,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前有23岁女白领“过劳死”,后有农民工“断指”之痛,工作异化生活的“恶果”,频频地出现在我们视线中。 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生产领域对工具理性的过度推崇,必然会导致生活领域人际关系的疏离化。于是乎,在职场里,人们钩心斗角、“面和心不和”;在社区中,人们冷漠排斥,一旦“狭路相逢”,只一脸麻木地擦肩而过。 缓解“城市的烦恼”,单纯依靠白领们的心理调适,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提升民众幸福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形成合力。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健全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做社会心态的“压舱石”。企业要严格劳动保护,在物质激励的同时,强化对职工的人文关怀。社会组织要开拓公共空间,搭建交流平台,让人们在社会参与过程中感受互动温情。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消除工作对生活的异化,烦恼留在人们身上的印记才会越来越轻。(原载《华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