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内地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又创历史新高,130家5A级景区,门票价格100元以上的占到了46.2%,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张家界的门票,相当于法国卢浮宫门票的3倍;四川九寨沟的门票,可以通游美国黄石公园、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还有100多元的结余。在接受采访时,山东曲阜有关工作人员将孔府、孔庙、孔林门票价格的推高,总结为不涨票价就丢身价。 此话一举揭穿了景区门票涨价缘于“成本推动”的谎言,赤裸裸地将景区通过门票价格“抢钱”的本性告之于众。 然而旅游景区真的要靠门票价格来抬高身价吗?恰恰相反,不断疯涨的景区门票价格不但让其丢失了公益属性,还让地方政府背上了垄断风景名胜增加财政收入的嫌疑。打着景区投入和设施维护的旗号,不断抬高门票价格,把穷人拒绝于景区大门之外,这不是在抬高身份,而是在自贬身份。这种把景区身份等同于门票价格的荒诞经营理念,既有违景区的公共属性,还是一种博傻的抢钱游戏———对于门票价格畸高的景点,游客完全可以“用脚投票”,最终受损的还是景点自身。 网友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以“逃票攻略”应对虚高的景区门票价格,虽然有点戏谑,但也透着几多无奈。当景区门票价格逼得游客甘冒生命危险逃票时,多少表明混乱的票价需要规范整顿了。早在2007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就发布了相关规定,要求景区调价的间隔必须达到三年以上,如今,“三年禁涨”的规定却演变为“三年必涨”的报复性反弹,甚至涨速可以“叫板”房价,仅以市场需求来解释显然说不过去。而且国际惯例表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区的门票价格不是由市场所决定的,门票不能代表景区本身的价值,而只是资源保护的一种辅助手段。因而对那些公益性的景区门票价格,必须有所限制,让其成为基本的社会公共福利,而不能任其涨价。更不能让景区患上“圈景收钱”的毛病,像收费公路一样,见利忘公,唯利是图。(原载《广州日报》) |